九游体育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“清明,三月节。”按《国语》曰:时有八风。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,此风属巽故也。万物齐乎巽,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载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清明在春分后半个月,此时阳光明媚,惠风和畅,杨柳垂丝,绿草如茵,满眼春意。云岭大地,清风细雨构成一幅诗意清新的民俗水墨画九游体育。
顺应大自然的律动,清明时节天气清朗,四野明净。“水至美则曰清”“日月双悬曰明”,清、明二字叠加在一起,给人的感觉是天地之间,纤云四卷,清风吹空,光影四射,温暖晴和。“清明”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形容词。
古人把清明十五天分为三候:“一候桐始华;二候田鼠化为鹌;三候虹始见。”清明来到,随着桐树开花,各种春花竞相开放,芬芳馥郁,美景怡人。此后五日九游体育,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,至阴的田鼠,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,至阳的鴽(鹌鹑类)小鸟,在大地上活跃起来。再五日,彩虹出现。虹乃阴阳交会之气,纯阴纯阳则无,若云薄漏日,日穿雨影,则虹始见。
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,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,抒发人们尊祖敬宗、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。古往今来,清明在各朝各代的诗人笔下,是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“清明无客不思家”的淡淡哀愁,有“清明日出万家烟”“春事阑珊芳草歇,客里风光,又过清明节”的满满追忆,也是“满街杨柳绿丝烟”“梨花风起正清明”的最美的人间四月天。
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池上碧苔三四点,叶底黄鹂一两声,日长飞絮轻。巧笑东邻女伴,采桑径里逢迎。疑怪昨宵春梦好,元是今朝斗草赢,笑从双脸生。”清明的诗意,在晏殊《破阵子·春景》中,全然融进了春天里。
公元353年(晋穆帝永和九年),正是在这个节日里,王羲之与众多名士雅集兰亭,举杯畅饮,即兴和诗歌吟。王羲之微醺中撰序,挥毫写下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《兰亭集序》。
清明时节,满山嫩绿,茶芽在喝饱了雨水之后不断向上,在春日暖阳的沐浴中,把蕴含了一整个冬季的能量倏地迸发出来。一盏新茶,清鲜飘香,细品之甘甜,赏茶汤青绿,每一眼都是云岭的灵秀风景,每一口都是彩云之南温柔的春天。
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特别的一个,它有着双重的身份,既是自然节气,也是传统节日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标记自然与万物的轮转,也镌刻生活与生命的轨迹。
节气的清明,是一个有关“传承”的日子,有哀思、有纪念,是责任、是感恩。“一杯杏花酒,满盏思故人。”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,“根”是祖先,是亲人九游体育,是故土。清明的意义,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——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,因何而出发;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,传承先辈的精神。
慎终追远,一直是我们的传统。清明,不论家教传承,还是家国情怀,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九游体育。
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春秋时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,传说是在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。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较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两节合二为一。
作为民俗节日,清明节出现于唐代,是对上巳节、寒食节习俗活动的继承和融合,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。
如今,清明节与端午节、中秋节、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九游体育,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,于是就有了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说法。
清明不仅是节气,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,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,扫墓是慎终追远,敦亲睦后及行孝的具体表现。
“踏青结伴过南塘,二月春风夹路香。蜂蝶紧随衣袖舞,田野十里菜花黄”,这首古诗描述的就是清明节亲近自然、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。
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,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。
每逢清明,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,夜间也放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图片:楚雄州委宣传部、普洱市委宣传部、临沧市委宣传部、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
视频素材:思茅区融媒体中心、牟定融媒体中心、勐海县融媒体中心、牟定县融媒体中心、峨山县融媒体中心、双江县融媒体中心